“买了 5 个比特币被警察收了”—— 这样的经历并非偶然,而是虚拟货币非法交易触碰法律红线后的必然结果。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在我国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,一旦涉及违法活动,资产被没收只是其中一种后果。
从法律层面看,我国明确禁止任何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和交易炒作活动。《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》等文件早已强调,虚拟货币兑换、交易等行为属于非法金融活动。若购买的 5 个比特币来源于诈骗、洗钱等违法犯罪所得,或用于支付非法交易款项,警方有权依法没收。例如,某地警方在查处一起电信诈骗案时,发现嫌疑人用赃款购买了 10 个比特币,最终这些比特币被作为涉案资产没收,上缴国库。即使购买行为未直接关联犯罪,但若通过非法平台交易,警方也可能因平台涉嫌非法集资、传销等问题,对用户持有的虚拟货币进行暂扣或没收。
此类事件中,警方的执法依据清晰明确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等规定,对于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、赃款赃物及其孳息,警方有权予以追缴、没收。比特币作为虚拟资产,若被认定为 “犯罪工具” 或 “违法所得”,自然会被依法处理。某案例显示,一男子通过地下钱庄购买比特币,因涉嫌洗钱被立案,其持有的 3 个比特币被警方依法没收,同时还面临刑事处罚。
购买比特币的渠道往往暗藏风险,这也是警方介入的重要原因。非法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大多未经过金融监管部门批准,可能沦为洗钱、诈骗等犯罪活动的 “资金通道”。用户在这些平台购买比特币,资金流向难以追踪,一旦平台被查处,用户的资产很可能被一并冻结、没收。此外,部分用户通过 “点对点” 交易购买比特币时,若对方是涉罪人员,交易资金被认定为 “赃款”,所购比特币也会因 “善意取得” 不成立而被没收。
从后果来看,比特币被没收后,用户几乎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追回。由于交易本身非法,法院通常不支持用户的 “索回请求”。某法院曾审理一起案件,用户购买的 5 个比特币因卖家涉及传销被没收,用户起诉要求返还,最终因交易非法被驳回诉讼请求。更严重的是,若用户明知比特币来源非法仍购买,可能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面临有期徒刑、罚金等处罚。
“买了 5 个比特币被警察收了” 的案例,再次警示公众:虚拟货币交易不仅风险极高,还可能触犯法律。远离任何虚拟货币交易,选择合法合规的投资渠道,才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唯一正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