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虚拟货币交易的灰色地带,“买虚拟币被骗警察不受理” 是不少受害者的无奈遭遇。这一现象背后,既与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有关,也涉及法律界定、证据收集等复杂问题。
我国明确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其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根据法律规定,警方在处理案件时,需以合法权益受侵害为前提。而参与虚拟货币交易本身就违反监管规定,受害者的 “投资款” 属于非法资金往来,不被视为受法律保护的合法财产。例如,某投资者通过虚假平台购买虚拟币被骗 5 万元,报警后警方查实其参与的是非法交易,因资金性质不合法,难以立案侦查。
法律对案件性质的界定也影响受理结果。虚拟货币交易中,诈骗与正常投资亏损的界限模糊。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虚拟币价格波动大的特点,通过操纵市场制造 “亏损” 假象,实则实施诈骗。但受害者往往难以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对方存在诈骗故意,如虚假宣传的录音、伪造交易数据的记录等。若证据不足,警方可能因无法认定为诈骗案件而不予受理。2024 年某地警方统计显示,虚拟币交易纠纷中,约 60% 因证据不足难以立案。
跨区域甚至跨境作案增加了侦查难度。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多将服务器设在境外,诈骗团伙也常藏身海外,资金通过加密货币钱包流转,追踪链路复杂。警方在调查时,需协调国际执法力量,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部分基层警方因资源有限,可能暂不予受理。例如,某受害者被境外虚拟币平台诈骗,资金流向多个国家的钱包地址,当地警方因跨境协作流程繁琐,案件进展缓慢。
此外,部分受害者存在侥幸心理,参与交易时未保留关键证据。虚拟货币交易多通过匿名钱包、非正规平台进行,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易丢失。当被骗后报警,因无法提供交易对手信息、资金流向记录等关键证据,警方难以开展侦查工作,只能建议受害者通过民事途径解决,但此类民事纠纷法院也多因交易非法而不予支持。
面对这一困境,受害者应吸取教训。首先,要认清虚拟货币交易的非法性,远离此类活动,从源头规避风险。若已被骗,应尽可能收集证据,如平台截图、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等,向警方详细说明情况。即使难以立案,也可配合警方提供线索,助力打击此类违法犯罪。同时,监管部门需加强对虚拟货币诈骗的预警宣传,提高公众防范意识,从根本上减少此类案件发生。
“买虚拟币被骗警察不受理” 的现象,本质上是对非法交易的警示。唯有远离虚拟货币交易,才能避免陷入 “维权无门” 的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