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收益计算逻辑来看,AntPool 采用 “PPLNS”(Pay Per Last N Shares)模式为主流分配方式。该模式根据矿工在矿池提交的 “算力份额”(Shares)占比进行收益分配,矿池在成功挖出区块后,将区块奖励(包括区块补贴和交易手续费)按比例分配给贡献算力的矿工。例如,若某矿工在一段时间内贡献的算力占矿池总算力的 1%,则该时段内矿池获得的区块奖励中,1% 将分配给该矿工。这种模式能减少短期算力波动对收益的影响,更适合长期稳定挖矿的用户。此外,AntPool 也提供 “PPS”(Pay Per Share)模式,矿池按固定费率提前向矿工支付收益,风险由矿池承担,但手续费相对较高(通常为 4% 左右),适合追求收益稳定性的矿工。
影响 AntPool 收益的核心因素是算力与矿机效率。算力直接决定矿工提交份额的数量,在相同时间内,100TH/s 算力的矿机比 50TH/s 算力的矿机理论上能获得翻倍收益。而矿机的能效比(每瓦算力)同样关键,能效比低的矿机(如 20W/TH)在电力成本较高的地区,实际净收益可能低于能效比高的矿机(如 10W/TH)。以当前比特币挖矿为例,假设 AntPool 单日总算力为 150EH/s,单区块奖励为 6.25BTC(约合 25 万美元),某矿工贡献 1EH/s 算力(占比 0.67%),则单日理论收益约为 1675 美元,但需扣除矿池手续费(PPLNS 模式约 1-2%)和电力成本。
电力成本是决定实际收益的 “隐形杠杆”。在电价 0.3 元 / 度的地区,一台功率 3000W 的矿机每日电费约 21.6 元,若日收益为 50 元,净收益为 28.4 元;而在电价 0.6 元 / 度的地区,相同矿机净收益仅为 8.8 元,差距高达 200%。AntPool 的全球节点分布(如中国、美国、欧洲)也间接影响收益,靠近节点的矿机能减少网络延迟,降低份额提交失败的概率,尤其在算力竞争激烈时,低延迟可提升有效算力占比。
市场行情与区块奖励调整对收益的影响更为显著。加密货币价格波动直接关联收益价值,若比特币价格从 4 万美元跌至 2 万美元,即使挖矿获得的 BTC 数量不变,兑换法币的收益也会腰斩。此外,比特币每 4 年一次的 “减半” 机制(如 2024 年区块奖励从 6.25BTC 减至 3.125BTC),会导致矿池整体收益下降,若算力未同步减少,单矿工收益将随之减半。AntPool 曾在 2020 年减半后,通过优化节点算法提升算力效率,部分缓解了收益下滑的影响。
需要注意的是,AntPool 的收益并非实时到账。矿池通常按 “结算周期”(如每 24 小时)统计收益,比特币挖矿的区块确认需要 6 个区块(约 1 小时),因此实际到账时间会有延迟。同时,矿池可能设置最低提现门槛(如 0.001BTC),小额收益需累计至门槛后才能提取,提取时还需支付区块链网络手续费(由矿工承担,随网络拥堵程度波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