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技术层面看,以太坊挖矿依赖专用计算机(矿机)通过复杂算法求解数学问题,成功后可获得新发行的以太坊奖励。这一过程需要消耗海量电力,据测算,单台以太坊矿机的功率可达 1400 瓦以上,一个中型矿场的日耗电量相当于数千户家庭的总用电量。大量电力被用于这种无实际价值的虚拟货币生产,不仅造成能源浪费,还可能挤占居民用电、工业用电资源,加剧部分地区的电力供应紧张。在我国 “双碳” 目标背景下,此类高耗能活动与绿色发展理念背道而驰,已被明确纳入整治范围。
我国对以太坊挖矿的监管态度早已明确。2021 年,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“挖矿” 活动的通知》,将虚拟货币挖矿列为淘汰类产业,要求各地全面清理整治。此后,内蒙古、四川、新疆等曾经的 “挖矿大省” 陆续关停了大量矿场,对违规挖矿行为进行严厉打击。这意味着,当前任何形式的以太坊挖矿活动均属非法,参与者不仅面临矿机被查封、电力供应被切断的风险,相关收益也可能被依法没收。
以太坊挖矿的投资风险同样触目惊心。矿机购置成本高昂,一台主流以太坊矿机价格可达数万元,且需要持续投入场地租金、冷却设备、维护费用等。而以太坊价格的剧烈波动,直接决定了挖矿收益的稳定性。2022 年以太坊合并升级后,挖矿机制从工作量证明改为权益证明,传统矿机瞬间失去用武之地,大量投资者因设备报废损失惨重。此外,挖矿行业高度依赖全球算力竞争,个体矿工往往难以与大型矿场抗衡,极易陷入 “投入高、回报低” 的困境,甚至血本无归。
更严重的是,以太坊挖矿常与非法金融活动交织。部分矿场为规避监管,将服务器设在境外,通过地下钱庄转移资金,形成洗钱链条;还有不法分子以 “挖矿托管”“联合挖矿” 为幌子,以高收益为诱饵吸纳公众资金,实则构成非法集资。参与此类活动的个人,即便未直接参与违法犯罪,也可能因资金往来涉及非法渠道,被追究法律责任。